张朝阳、陈行甲那些抑郁过的狠人教会我: 允许脆弱才是顶级强大
那些“狠人”的脆弱时刻
陈行甲曾是巴东县委书记,顶着“反腐书记”的名号让无数人记住了他的铁腕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他在巴东的半年里,因长期失眠、高压和孤立无援,患上了重度抑郁症。他曾整夜无法入睡,电话被恶意泄露,工作处处受阻,却选择独自咽下所有苦楚。直到妻子陪他熬过三年,他才终于走出阴霾。
而搜狐创始人张朝阳的经历更让人意外。这位互联网大佬曾在巅峰时期陷入焦虑和抑郁的泥潭,甚至暂别公司去尼泊尔禅修。他最终发现,治愈的关键不是对抗情绪,而是“不回应它”——用佛教的平等心接纳痛苦,反而让焦虑如潮水般退去。
这两个“狠人”的故事让我明白:真正的强大,不是永不倒下,而是允许自己脆弱。
02
抑郁的根源:敏感、多虑与完美主义的陷阱
很多人认为抑郁是压力太大导致的,但陈行甲和张朝阳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真相:抑郁的背后,往往藏着一颗敏感、多虑、追求完美的心。
陈行甲初到巴东时,面对不配合的下属和恶意攻击,他本能地将责任扛在自己肩上,认为必须做到完美才能服众。这种自我苛责让他陷入情绪漩涡。张朝阳也曾坦言,他的焦虑源于对事业绝对成功的执念,一旦现实偏离预期,自我怀疑便如野草疯长。
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:“人的痛苦往往来自对自我价值的过度关注。”敏感的人容易放大外界评价,完美主义者则把不够等同于“失败。这种性格像一把双刃剑,既能驱使人追求卓越,也会在压力下变成自我攻击的利刃。
03
改变性格,才能真正走出抑郁
1正念训练:从胡思乱想到专注当下
张朝阳在禅修中领悟到,对抗情绪只会火上浇油。他每天花半小时静坐,观察呼吸和身体感受,任由念头升起又消散。这种“不回应”的练习,让他逐渐摆脱了焦虑的惯性思维。
我曾认识一位朋友小琳,她是典型的完美主义抑郁症患者。工作中一丝错误就让她彻夜难眠,甚至因PPT配色不协调崩溃大哭。后来她尝试正念练习:每天早晨喝咖啡时,刻意感受杯子的温度、咖啡的香气,甚至吞咽的声音。她说:“当我专注这些细节时,脑子里那些必须完美的声音就安静了。”
具体建议:
每天抽5分钟,专注做一件小事(比如洗碗、走路),感受身体的每个动作。
情绪上头时,默念“这只是个念头,它会过去”,像看云一样观察它,不评判、不纠缠。
2、认知行为疗法(CBT):改写自我否定的剧本
陈行甲提到“察觉情绪”和“接纳自己”,这正是CBT的核心,识别负面思维,并用理性替代它。
举个例子:一位来访者总认为同事不回复消息就是讨厌我。通过CBT练习,他意识到这种想法毫无证据,并尝试换成对方可能正在忙。几次练习后,他的焦虑明显减轻。
具体步骤:
记录情绪爆发时的具体事件和自动冒出的想法(如“我搞砸了,彻底完了”)。
问自己:这个想法有证据吗?最坏的结果真的会发生吗?
用更客观的陈述替代(如“这件事没做好,但我可以补救”)。
04
一个禅修启发小故事:扫地僧的智慧
寺里有位扫地僧,每天默默清扫落叶。小和尚问他:“您不觉得枯燥吗?”扫地僧答:“扫地的只是手,心却在呼吸之间。叶落是自然,扫地也是自然。”
这个故事让我想到张朝阳的不回应哲学。抑郁就像落叶,越想用力扫净,越会被尘土迷了眼。不如专注当下,让情绪如落叶般自来自去。
05
推荐两本书:从知道到做到
改变性格需要持续练习,这两本书提供了实用工具:
1、《情绪自救》:用“情绪记录表”和“思维替换法”打破负面循环,适合总被小事困扰的人。
2、《抑郁症打卡自救》:通过每日观息、正念打卡,培养平等心,陈行甲和张朝阳的方法都能在书中找到影子。
06
写在最后:强大,是允许自己不够好
陈行甲说:“抑郁是心灵的一场感冒。”感冒会流涕发烧,抑郁会消沉无力,但这都不是你的错。
我曾害怕抑郁,觉得那是软弱的标签。但现在我懂了,能承认脆弱的人,才有勇气直面内心的黑洞。心理学家阿德勒讲到:“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,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。”
如果你正在抑郁中挣扎,不妨试试这些方法。改变性格很难,但每一次正念的坚持、每一句理性的自我对话,都在重塑你的大脑。终有一天,你会发现自己不再害怕情绪的风暴,因为你知道,风暴总会过去,风雨之后还有彩虹。